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地韵·青年行】山海筑梦,蔚蓝黔行——海大学子跨越千里的黔南支教记

“孩子们眼里的光,是我们奔赴山海的理由。”2025年7月30日至8月3日,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8名学子,从贵州、安徽、福建、甘肃、四川等地出发,跨越山海阻…

“孩子们眼里的光,是我们奔赴山海的理由。”2025年7月30日至8月3日,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8名学子,从贵州、安徽、福建、甘肃、四川等地出发,跨越山海阻隔,奔赴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通州镇留守儿童之家,开启为期五天的“山海筑梦 蔚蓝黔行”支教之旅。

支教队与孩子们的见面会

这场旅程的缘起,是留守儿童之家负责人罗英老师(孩子们口中的“罗妈妈”)抖音视频里的画面——孩子们簇拥在书本周围追问“大海是什么颜色”、“地球外面有什么”, 那一双双盛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睛,让远在青岛的海大学子深受触动,心中的牵挂瞬间转化为即刻出发的行动。

课堂:探索地球的奥秘,播种心田的梦想

赵潞潞带孩子们认识矿物

抵达当日,8名队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结合海洋地球科学专业优势为孩子们打造沉浸式“知识盛宴”。地球认识课上队员赵潞潞手持地球仪讲解“地球的基本认识”,从地球的起源演化,逐步深入至板块运动的科学原理。孩子们挺直腰背,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紧追地球仪,全神贯注地聆听讲解。每当提问“板块碰撞会形成什么”等问题时,数十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 回答的声音响彻教室,充分展现出他们对地球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矿物科普课上,独特的矿物世界让孩子们直呼“神奇”。队员郭珍文、李晨阳带来方解石、石英等矿物标本,递到孩子们手中,带领大家近距离观察。“大家摸摸看,石英是不是滑滑的?”在队员的引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触摸标本,有的观察矿物的光泽、有的分享自己的发现。为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队员们以矿物标本为奖励设置问答游戏,在矿物的吸引下下,原本羞涩的孩子也鼓起勇气举手,踏出迈向自信的一步。

石彦羿给孩子们介绍海洋生物

队员石彦羿主讲的“基础海洋生物科普”课上,珊瑚、鲸鱼等海洋生物的图片铺满屏幕,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好奇地提问,队员们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答队员们还教大家手绘海洋生物——有孩子画出带翅膀的鲸鱼,有孩子在珊瑚旁画上自己,一张张充满童趣的画作背后,藏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真与天马行空的想象。

梦想教育课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孩子们的心田,也让追逐梦想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队员李守问组织“我的梦想是蓝色的”主题班会,分享自己从大山走向海大的成长经历,向孩子们讲述了梦想的力量。谈及梦想,孩子们都羞涩不语,直到陈昌琪同学小声说“想成为罗妈妈一样的人”,这话这句话仿佛打破了沉默的壁垒,孩子们纷纷敞开心扉,“想当科学家”、“想走出大山看大海”、“想当医生治病” ……一句句朴实而真挚的梦想表达,承载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也深深触动了现场的队员们,更坚定了我们传递知识、助力孩子们逐梦的决心。

生活:同吃同住的温情,朝夕相伴的守护

本次支教活动不仅聚焦在课堂传递知识、,也将关怀与陪伴融入在孩子们生活日常中。清晨,队员和孩子们一同迎着朝阳晨练,在欢声笑语中强健体魄;午餐时刻,队员和孩子们围坐餐桌,认真倾听孩子们讲趣事,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午休后,队员们陪孩子们拼拼图、开展趣味游戏,主动协助工作人员洗碗、搬床等后勤工作,即使汗水浸湿衣衫也无人抱怨,用行动为孩子们诠释责任与担当。

傍晚的时光格外温馨,队员李守问播放海洋纪录片,孩子们挤在屏幕前不时惊叹海底世界的奇妙景象;有时还会举办小型才艺展示,孩子们背诵古诗、跳舞,队员们用笔记本、铅笔作为奖品鼓励大家展现自我。离别的前一晚,琪琪拉着队员赵潞潞的手问“还会来吗”,赵潞潞递出崂山明信片,抱着她说:“好好读书,以后走出大山,我们在海大等你。”简单的话语里,满是队员们对孩子们的殷切期许。

对话:倾听坚守的故事,感悟责任的重量

支教期间,队员们特意专访了希望之家的两位创办人 ,他们是“希望之家”的创办人罗英和安江。这两位用爱与坚守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的 “特殊人物”,其背后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多年前罗英放弃安逸生活,孤身一人,在毫无经验、资金缺失的条件下,凭借坚定的责任心和对孩子们温柔的爱,在通州镇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她坦言:“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再苦再累都值得。”而安江则客观幽默地讲述了自己加入希望之家,到与罗英相知相伴,共同守护孩子们的经历。 两个前辈的话语让队员蒋林志深受触动:“我们不但是来支教,也是来‘受教’,罗妈妈和安叔在采访里传递的精神力量已经让人深受震撼,而这些话语背后,他们数十年的身体力行更让人难以想象。这种默默奉献的力量不仅让人动容,也让人难忘。”

除 “希望之家” 的守护者外,支教队员们还专访了平塘县信访局脱贫攻坚干部刘胜斌。这位扎根基层的干部,用一个个真切的故事,向队员们展现了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刘胜斌先生

谈及扎根村寨的经历,刘胜斌细数着那些为民服务的日常:曾冒雨走两小时山路核实危房改造诉求,也曾在信访接待室守到深夜帮返乡户理产业补贴政策……“信访窗口连着民心,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的话语朴实却有力,道出了基层干部的为民初心。,我们也更加深刻地明白: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源于每一位像刘胜斌这样的基层工作者在平凡岗位上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坚实桥梁。

续航:离别不是终点,梦想仍在传递

告别仪式上,温情与不舍交织。孩子们把写着“谢谢老师”、“我会想你们的”的纸条递向、队员,承载着满满的眷恋与感恩;队员们则留下联系方式,郑重承诺将持续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轨迹,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得以延续。

“这五天,我们不仅传递知识,更收获纯粹的感动。”队员邓夏萌难忘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与罗妈妈用爱与坚守书写的奉献故事。对孩子们而言,这五天虽短,却在心中种下“梦想”与“希望”的种子,为未来的成长注入了温暖力量。

“山海筑梦 蔚蓝黔行”的故事并未终结。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未来将鼓励更多学子参与此类支教活动,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透过知识的窗口,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让爱与知识在山海之间不断传递。。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6018-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