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纵向帮扶”政策号召,华南师范大学铱路启航实践团近日赴汕尾陆丰市新龙中学,开展教育帮扶实践活动。团队针对高三学生备考焦虑、乡村教师数字技能提升、乡村教育资源优化等现实需求,通过系列精准帮扶活动,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高校力量。
备考分享:暖心相伴,精准答疑
实践团未急于开展大规模宣讲,而是先通过问卷与访谈深入了解高三学生的真实困境。“基础薄弱如何突破?”“复习时间如何分配?”“如何克服考前焦虑?”——队员们收集了近百个问题,针对性地准备分享内容。
他们结合自身高考成功经验,系统梳理出“知识地图构建法”“错题本高效使用指南”“高三时间管理技巧”等实用方法。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团队提出“回归课本、聚焦中低档题”的策略,避免盲目刷题;对于心理焦虑群体,则分享“积极心理暗示”“减压呼吸法”等调适技巧。
图为队员针对基础薄弱的同学给出个性化学习建议 莫雅雯 供图
分享会上,队员们不再单方面讲授,而是采用“一对一问答”“小组讨论”“经验漂流瓶”等形式,营造轻松积极的交流氛围。原本羞涩的学生也渐渐敞开心扉,抛出心中困惑。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表示“复习更有方向了”“好像没那么焦虑了”。
这些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仅传递了学习方法,更点燃了学习热情。实践团用师兄师姐的身份,为迷茫中的学子点亮一盏灯,让他们看到前路的无限可能,这正是教育帮扶最温暖的意义所在。
智慧培训:技术赋能,激活课堂
在东海镇中心小学,实践团发现许多教师对智慧教育平台"想用但不敢用"。于是,他们决定采取"沉浸式培训"模式——不再是单向演示,而是让教师亲手操作、实时反馈。队员们提前筛选出平台中最实用的功能:课件一键生成、学情智能诊断、跨校教研协作等,并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智慧平台操作注意事项》。培训中,他们模拟真实课堂场景,演示如何3分钟调取优质课件、如何通过AI学情分析精准把握学生薄弱点。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乡村教师开展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培训 莫雅雯 供图
最受欢迎的是“智慧课堂实操”环节。队员们指导教师现场操作智慧平台,完成从资源调用到课件生成的全流程实践。一位教龄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仅用十分钟就独立设计出一节融合数字资源的古诗鉴赏课,她兴奋地表示:“这些功能既直观又实用,明天我就能在课堂上尝试!”
从"不敢用"到"抢着用",智慧教育平台在乡村学校真正落地生根。实践团搭建的不仅是技术沟通的桥梁,更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的希望之路,让乡村教育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
资源调研:立足实际,看见坚守
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新龙中学虽然硬件资源有限,却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创新能量。在级长的带领下,队员们依次参观了物理、化学实验室,看到仪器设备摆放井然有序,安全防护措施完善;在校友捐建的藏书室内,不仅藏书丰富,还设置了"阅读分享角"和"乡土文化专栏"。
最让人惊喜的是非遗陆丰碣石麦秆画工作室。在这里,学生们跟随民间艺人学习传统技艺,一幅幅生动的麦秆画作点缀着教室走廊。"我们正尝试将麦秆画与美术、历史课程结合,开发校本教材",级长介绍道。
图为级长向实践团介绍非遗麦秆画工作室及校本课程应用 莫雅雯 供图
队员们认真记录各项设施的使用频率、课程融合情况和师生反馈,为后续撰写调研报告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他们意识到,乡村教育的振兴不仅需要外部资源输入,更要激发内在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
在这场深入教育一线的调研中,实践团真切感受到乡村教育工作者在有限条件下的无限创造。这份坚守与创新,正是中国乡村教育最动人的底色,也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心手相连,教育火种传乡野
为期七天的实践之旅落下帷幕,铱路启航实践团用知识与智慧在陆丰这片教育热土上留下了深刻的青春印记。当高三学子眼中重现对未来的期待,当乡村教师熟练操作起智慧教育平台,当调研报告凝聚成一份份切实的建议——这些瞬间,都已成为教育帮扶最生动的注脚。
“我们从华师带来知识和方法,却从陆丰带走了更多。”队长在总结分享会上动情地说,“孩子们那句‘我好像知道该怎么学了’,老教师尝试新平台时兴奋的神情,这些瞬间让我们更加坚信教育的意义。”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帮扶不仅是单向给予,更是一场温暖的双向成长。我们从这片土地收获了坚韧、真诚和对教育最本真的热爱。”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于新龙中学合影留念 莫雅雯 供图
纵使时光流逝,这段奔赴山海的教育之约不会褪色。华南师范大学铱路启航实践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教育帮扶事业中的担当与智慧。他们播下的教育火种,将继续在陆丰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他们带来的智慧光芒,将继续照亮乡村教育的未来。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在为中国教育均衡发展写下最动人的时代注脚。
(通讯员:黎凝雪 刘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