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关爱守护成长之路

  2025年暑假,由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名师生组成的“播火者”语翼乡村实践团队,携带着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所配备的“爱心行囊”,深入北川羌族自…

  2025年暑假,由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名师生组成的“播火者”语翼乡村实践团队,携带着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所配备的“爱心行囊”,深入北川羌族自治县漩坪乡与白坭乡,开展为期一周的线上线下留守儿童关爱实践。

  活动以“推普筑梦未来星,关爱护航成长路”为主题,通过物资发放、红色故事会、普通话课堂及困境互助四大模块,为50余名留守儿童构建起“物质+精神”双重关爱体系。

  7月2日上午6点,“播火者”语翼乡村实践团队成员已开始物资装车工作。50件书包、文具、科学实验套装等物资被整齐码放,每件物资均附有手写祝福卡。历经两小时崎岖山路,抵达漩坪乡时,孩子们早已等候多时。在交流中,团队了解到当地留守儿童普遍面临“二次留守”困境——祖辈监护人因文化水平有限,导致科学实验套装等益智类物资长期闲置。这一发现促使团队创新采用“物资+陪伴”双轨模式:既发放物资,又现场指导使用。

  在白坭乡社区活动室,团队成员通过“两弹一星”主题故事会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当讲到科研工作者在戈壁滩用算盘演算核爆数据时,原本喧闹的教室逐渐安静,孩子们睁大眼睛紧盯投影画面。10岁的小男孩经大勇举手提问:“叔叔,他们那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坚持?”成员宋吉科蹲下身回答:“因为他们心中有比困难更强大的信念——让祖国不再受制于人。”随后,孩子们齐声朗诵《马兰花开二十一》童谣,稚嫩的声音中透出坚定。

  普通话课堂采用“游戏+实践”模式。通过“绕口令擂台”“词语接龙”等趣味活动,孩子们从最初的害羞沉默逐渐变得踊跃。活动最后,孩子们用普通话齐声朗诵《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回荡在山谷间教室。

  返程时突遇车辆故障,团队成员冒雨在坡道上推车启动。雨水打湿衣衫,泥土沾满鞋底,但无人退缩。经过四次尝试,车辆终于启动。这一场景被路过的村民说:“这才是青年该有的模样!”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最需要的不是单向的物资输送,而是双向的情感互动。团队负责人李冬梅表示:“未来我们将建立长期帮扶机制,通过书信往来、线上辅导等方式,让精神陪伴持续发光。”目前,团队已与两乡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每月开展一次“云端课堂”,持续为留守儿童输送精神养分。这场跨越山海的实践,不仅为留守儿童带去了物质关怀,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信念的种子。正如团队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关爱不是施舍,而是用心地陪伴;成长不是独行,而是并肩的旅程。”(通讯员:西南科技大学 郑富星)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965-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