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探索地方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路径,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心溪相印 檐下新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以“文脉润乡野 青春助振兴”为核心主题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将“大思政课”搬到乡村田野间,在实地走访与调研中,探寻乡村振兴的新方向、新脉搏。
古建寻韵:激活千年文脉,夯实传承根基
金溪县有着“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的美誉。实践队先后走进浒湾、竹桥、游垫等古镇,指尖拂过明清建筑的青砖瓦黛,在斑驳的岁月痕迹里,感受昔日古镇的繁华过往。在“江南书乡”浒湾,队员们沉浸式体验省级非遗“浒湾木刻”雕版印刷技艺,从选材、反写、雕琢到刷印,每一步操作都让大家真切体会“一刀一痕藏匠心,一版一页传文明”的文化重量;在仰山书院,队员们系统学习书院历史沿革,深入理解“陆学”思想内涵,对陆九渊“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让千年文脉在当代青年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红色铸魂:追寻革命足迹,赓续精神血脉
位于金溪县陆坊乡后龚村的后龚红色教育基地,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1933年,红军在此召开“后龚会议”,为第五次反“围剿”制定战略部署。实践队走进后龚会议旧址,屋内陈列的红军桌椅、油灯、作战地图,无声诉说着当年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墙上“打倒帝国主义”的红军标语,虽历经风雨侵蚀,字迹依旧清晰,字里行间满是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旧址旁的红军井,井水清澈如初,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后人。队员们在红色场景中感悟初心使命,让红色血脉在青春岁月里代代相传。
乡建赋能:聚焦产业发展,探索振兴新途
对桥镇旸田村作为此次实践的“乡村振兴调研点”,为队员们展现了“农文旅融合”的乡村发展新图景。在村支书邓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见证了古村的“新生”:一条古道串联起新旧风貌,让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完美交融,呈现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进步的生动画面。调研中发现,旸田村以村干部为引领,从发展现代化农业、尝试直播新业态,到深度挖掘古村落旅游资源,多维度推进产业振兴;同时,通过举办村运会、农产品博览会、大学生春节联欢晚会等特色文体活动,让小村落焕发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紧扣“文化传承”“红色文化”“乡村振兴”三大主题。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历史现场、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开展专业调研实践,系统梳理了金溪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为地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活动更引导青年学子将“人生小我”融入“国之大我”,深刻认识到乡村虽小,却有着广阔的奋斗天地。未来,队员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姿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新活力,扛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