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河北传媒学院瓷韵薪火实践小分队三下乡:数字赋能瑶里古镇,青春传承中华文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落实“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部署要求,河北传媒学院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组建的“瓷韵薪火”实践小分队,以中华文脉传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落实“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部署要求,河北传媒学院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组建的“瓷韵薪火”实践小分队,以中华文脉传承团成员的身份,于7月24日奔赴景德镇瑶里古镇,开启为期数日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为传统文化注入数字活力。

瑶里古镇,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千年制瓷技艺的厚重历史。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政策号召,探索出“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径——在精心守护明清古建筑群、完整传承传统制瓷“七十二道工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研学产业,让这座古村落既保留了“青石板路映古巷,瓷窑烟火续千年”的原始风貌,又焕发出“游客盈门赏瓷韵,研学团队探非遗”的新活力,成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典型范本。

“瓷韵薪火”实践小分队抵达后,迅速聚焦古村古建与历史街区的深度调研,将专业所长与文化传承需求紧密结合。队员们兵分多路,一方面走访古镇老匠人、老街坊,细致编写村史村志,系统收集民间流传的瓷业故事、传统歌谣及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用文字与影像为古镇的文化记忆“建档留存”;另一方面发挥数字艺术与动画专业优势,计划运用短视频制作、VR全景拍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建模等技术,将瑶里古镇的古建筑风貌、制瓷技艺流程转化为可交互、可传播的数字资源,让藏于古巷的传统文化突破时空限制,以更鲜活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供技术支撑。

在深入多家陶瓷小作坊采访时,实践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文旅融合为古镇带来的民生变迁。“以前守着老手艺难糊口,现在游客多了,在家门口卖手工瓷坯、教游客体验拉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一位经营作坊二十余年的匠人笑着说道,言语间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足。另一位村民也主动分享:“不光收入涨了,环境也大变样——瑶河的水天天有人清,街道上见不到垃圾,连墙角都种上了花,来研学的学生都说像住在画里。”更让村民们自豪的是,随着研学团队、摄影爱好者的增多,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瑶里的制瓷历史、民俗故事,“咱们的文化,终于走出了大山!”

此次“三下乡”活动,既是河北传媒学院学子践行“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也是当代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队员们在走访调研中触摸历史脉络,在技术探索中创新传承形式,不仅为瑶里古镇的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更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未来,河北传媒学院将继续以“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为抓手,鼓励更多学子将专业所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用青春智慧与数字技术,为中华文脉的永续发展书写新时代篇章。

(河北传媒学院 黎雅琴 涂梦悦)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941-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