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墨痕未褪迁台路,青春再续原乡情——福建师范大学“纸路原乡”实践队调研闽台“迁台记忆”档案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纸路原乡”实践队分城乡双线,赴福州、泉州、漳州三地开展闽台“迁台记忆”档案调研,聚焦迁台家族档案保护与记忆传承,探索两岸共…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纸路原乡”实践队分城乡双线,赴福州、泉州、漳州三地开展闽台“迁台记忆”档案调研,聚焦迁台家族档案保护与记忆传承,探索两岸共同记忆创新传承模式,为增进两岸情感联结贡献青春力量。

图1 馆阁藏珍:溯闽台渊源之根

实践队首站走进福州,在福建台湾会馆,科举文物与家族档案展现两岸文脉相连。在福建省档案馆,队员学习《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认识到官方档案对印证“两岸同属一中”的基石作用;转战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迁台族谱、家书等史料,呈现国家级平台“讲好两岸故事”的实践。而泉州市档案馆的涉台档案,恰恰印证泉州作为“海丝”起点在闽台经贸、文化往来中的重要地位;漳州东山县档案馆内,《闽台家书故事集》主编李鸿耀副部长详述家书收集历程,强调民间档案是两岸直接情感纽带,县档案局林局长呼吁青年参与档案文化活化传承。

图2 导览参观台湾会馆

宗亲续脉:连两岸血缘之纽

晋江粘厝埔粘氏宗祠,老族长介绍粘氏迁台分支在台湾彰化形成同名村落,为闽台族群融合提供样本;夜访谱牒研究会,周仪扬会长分享两岸谱牒整理成果,也提及人才匮乏、传承方式待创新等困境,坚定表示“守住谱牒根脉”;漳州平和县埔坪村林氏宗祠,理事长展示两岸合修族谱,展现宗祠作为“迁台记忆”活态载体的生命力。

图3 研究族谱珍贵史料

史痕铭心:证同胞离合之实

在“海峡第一村”晋江围头村,村党委书记洪水平以“五缘”学说阐释闽台关系,指出“通讯方式在变,血脉亲情不变”;漳州东山县寡妇村展览馆,初任馆长黄镇国讲述村庄因男丁被掳台得名的历史,分享自己前半生代笔寄信、后半生普及历史的经历,让队员深刻体会档案保护对铭记历史、珍惜团圆的意义。

图4 与洪水平书记合影

薪火相传:拓记忆传承之路

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馆,台胞设计师李志章先生为实践队成员介绍VR重现迁台场景、数字活化纸质档案的实践;坂仔镇台胞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队员与小朋友开展“闽台家书故事会”,探索记忆传承“从娃娃抓起”。调研后,实践队联合当地打造文创IP:两岸家书二维码明信片(扫码听闽南方言读家书)、沉浸式剧本杀《纸路·1949》,以大众喜爱的形式活化“迁台记忆”。

图5 与李志章先生交流

图6 开展闽台家书故事会

此次实践,队员走过12处实践点、采访10余位专家,深刻体悟闽台“同根同源”。实践队将持续挖掘两岸共同记忆,为深化两岸融合注入青春动能,书写“两岸一家亲”新篇章。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767-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