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农大青年 “三下乡”:聆听大山深处养殖户的 “破题” 诉求

在湖北恩施利川的崇山峻岭间,畜禽养殖与蓬勃发展的黄精产业一道,成为当地许多家庭赖以生存的根基。7月13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精益求精”实践团队的足迹从…

在湖北恩施利川的崇山峻岭间,畜禽养殖与蓬勃发展的黄精产业一道,成为当地许多家庭赖以生存的根基。7月13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精益求精”实践团队的足迹从田间车间延伸至山乡的猪圈鸡舍。他们不仅关注药材如何“破土成金”,更俯身深切聆听养殖户的“急难愁盼”,以专业视角探寻山区畜牧产业振兴的突围路径。

散户养殖:经验自积累,困境待破解

利川团堡镇的一位养殖散户大姐,已从事养殖十余年,其养殖经验主要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积累。目前,她饲养着6只鸡与4头猪,养殖种类与规模逐年变动,时增时减。土地流转给企业后,生猪养殖规模有所缩减;起初尝试种植玉米,却因销路狭窄、利润微薄而难以为继。畜禽幼崽均购自当地市场,饲养依赖固定圈舍,其中鸡舍空间不足是主要困扰,导致养殖规模多年未变。

 

 

队员陈志恒在采访散户大姐 陈柏屹摄

在防疫方面,大姐具备基础防疫知识,主要通过防疫员科普获取,疫苗由政府每年统一供应。饲料则以自配为主:玉米磨成面、种植的蔬菜及猪草,或通过割草等方式配制,与规模化养殖场使用的袋装成品饲料形成差异。对于患病死亡的畜禽,她采用山间深坑填埋的处理方式;而对于未死亡的患病畜禽,多凭自身经验应对,认为“养殖成败系于运气”,未深入思考预防与系统解决之道,甚至存在“圈养鸡易因外来鸡传入疫病导致大量死亡,散养鸡则不会”的认知偏差。

 

 

散户大姐鸡圈情况 唐陈晨摄

中型养殖:坚韧中承压,期盼专业与政策支持

团队来到一个有80多头猪、8个蜜蜂蜂箱和散养鸡的中型养殖场,场主的故事里,既有伤痛,也有股不服输的韧劲。他直言,之前非洲猪瘟像飓风一样袭来,把猪场搅得一塌糊涂,损失特别大,现在说起这事,还是觉得后怕。这场灾难过后,他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为了省下昂贵的兽医费,他就跟着网上的视频学诊疗知识,学着兽医的样子,自己从网上买疫苗和试剂,给病猪打针处理。“不是不想请兽医,每次出诊费加药钱,对我们这种小本经营来说,压力实在太大了。”他翻着手机里存的诊疗视频,话里满是无奈。规模大了之后,饲料成本成了更重的担子。玉米这些主粮自己不够用了,得大量从网上买,一次就买好几百斤,资金一直挺紧张。让人注意的是,大爷在生物安全管理上抓得特别严:外人进猪场前必须好好消毒,猪舍也清理得很勤快。栏里的猪毛色发亮、精神头足,能看出场主管理得确实用心。但这份用心背后,是他对专业支持和政策落实的真切期盼:“真希望政府能在兽医服务补贴、饲料成本上帮我们一把,也盼着农大的专家能常来给指指路子!”

 

 

团队成员在采访请教场主 丁鲁豫摄

 

 

干净的养殖环境 丁鲁豫摄

让呼声穿透山峦:政策与技术的双向奔赴

恩施的青山绿水孕育了优质的畜产品资源,但养殖户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坚实的支撑。从散户大姐朴实的困境描述,到中型养殖场主殷切的期盼,都传递出清晰的信号——破解山区养殖困境,亟需政策的精准滴灌与科技力量的高效下沉。

当高校的专业智慧深度融入乡土实践,当扶持政策真正抵达“最后一公里”的痛点,散落山间的养殖星火,方能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前路的燎原之光。山东农大学子此行不仅带回了详实的调研报告,更肩负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倡议。呼唤一场政策、科技与乡土需求跨越山海的深度合力与双向奔赴。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372-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