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呼伦贝尔学院联合重庆医科大学开展“医教融合传薪火 戍边兴乡绘新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领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领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7月9日至7月13日,呼伦贝尔学院与重庆医科大学携手开展了“医教融合传薪火,戍边兴乡绘新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两校组建了47人的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全面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海拉尔区扎罗木得学校前合影。

  博医仁心:跨越千里,送医暖民心

  在陈巴尔虎旗社会福利院,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团秉持医者仁心,为老人们提供“送医上门”服务。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等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博士团成员悉心给予一对一健康咨询、专业用药指导与贴心康复建议。与此同时,呼伦贝尔学院的师生们用精彩的文艺表演,为老人们送去精神慰藉。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深情悠扬的红色歌曲,让福利院充满欢声笑语,学生与老人互动合唱的场景,更是温馨动人,如同一幅和谐美好的亲情画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福利院老人讲解练习八段锦。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福利院老人进行慰问演出。

  在陈巴尔虎旗图布新社区,博士团成员与呼伦贝尔学院师生组成联合医疗队,为当地牧民和边防警察开展免费义诊。博士团成员耐心问诊、细致检查,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提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呼伦贝尔学院师生则凭借语言和地域优势,积极协助翻译沟通,搭建起医患之间沟通的顺畅桥梁,累计服务群众200余人次。在陈巴尔虎边境管理大队西乌珠尔边境派出所,博士团为坚守一线的戍边民警进行专项义诊,用精湛医术为戍边民警的健康保驾护航,送去了健康与关怀。此外,实践团还在海拉尔区扎罗木得学校和鄂温克旗诺敏镇卧罗迪村,为学校师生、家长及村民开展爱心义诊,让医疗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边境民警义诊。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当地居民义诊。

  勇担使命:推普筑梦,奏民族团结乐章

  在陈巴尔虎旗,实践团深入社会福利院、图布新社区、西乌珠尔边境派出所等地,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并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先进经验访谈。在扎罗木得和卧罗迪村,实践团队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乡村一线,通过走访调研,精准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现状与需求,以实际行动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进行推普宣传。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发放推普宣传手册。

  期间,实践团参观了陈巴尔虎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党性教育展厅及红色主线固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深入学习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政策,聆听了生动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和边境地区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奋斗历程,被一个个生动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所感动,深刻领略了边境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边境民警“界碑在哪,责任就在哪”的坚定誓言,以及得到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的黄沙冰雪中救援被困老人的“出土”警察等感人故事,更让成员们深切体会到戍边人的坚守与担当,感受到了移民管理警察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图为实践团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图为实践团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

  科普惠民:多维服务,温暖洒乡间

  扎罗木得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哈克镇扎罗木得村,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乡村学校。作为实践团三下乡的重要实践地,团队成员在扎罗木得学校开展了公益义诊与科普宣教活动。两校心系困难学生,为他们捐赠了物资,传递着关爱与温暖。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为孩子们带来爱眼护齿讲座,同时为学校师生和家长进行爱心义诊。呼伦贝尔学院支教团创新推出“科技 +安全”教育模式,为学生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科普和安全知识讲座。

  图为实践团向扎罗木得学校困难学生捐赠物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学校学生开展爱眼讲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学校师生义诊。

  机器狗的精彩表演,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在欢乐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安全教育小课堂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如演示火灾逃生“低姿捂鼻”、强调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科普防溺水知识及网络安全“设防之道”等,让安全知识深入人心。科学启智,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让他们能仰望星空;安全筑基,为孩子们的成长筑牢坚实的防线,让他们能脚踏实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学生进行科普讲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学生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解。

  教育关爱:寓教于乐,乡村情满怀

  在鄂伦春旗诺敏镇卧罗迪村,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队不仅为村民进行健康义诊,还特意走访慰问了村里面困难家庭,将药品与诊疗服务精准送到村民家中,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健康保驾护航。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村民入户义诊。

  呼伦贝尔学院支教团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支教活动。支教团成员巧妙运用动画演示、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乡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趣味互动和发音示范,让孩子们爱上外语学习;精心设计的“古诗猜猜猜”活动,让孩子们在文字游戏中领略古诗的韵律与意境之美;与孩子们一起剪纸、写毛笔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他们还围绕“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演绎民族团结佳话,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向孩子们描绘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壮美,让孩子们领略家乡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乡村学生剪纸。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乡村学生书法。

  此外,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共同涂画“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画布,用五彩画笔共绘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支教团将知识的种子与家国情怀播撒在乡村课堂,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乡村学生共绘民族团结画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乡村学生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

  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将爱心义诊、安全科普、教育关爱、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以医者之仁、文化之美、安全之盾、爱心之暖、团结之情,绘就了一幅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他们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广袤的田间地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三下乡”实践活动,并非只是简单的助农行动,而是实践团成员与实践地之间双向奔赴的成长旅程。它让青年学生在泥土的芬芳中读懂中国,将青春的“论文”书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卧罗迪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合影。

  未来,两校将以此次合作为新起点,深化校际联动,优化资源配置,为边疆地区提供更精准的长效帮扶,继续动员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16-15822-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