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金佛山垂下的清凉却如无形薄纱,悄悄沁染着整个南川区。天津商业大学“南川青语,法蕴乡兴”实践队深入重庆市南川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三下乡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位团队成员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者,更成为中华文化最真实的守护人。
非遗的当代转生:乡土中国的多维守护
最灿烂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定散落在最基础的寻常百姓家。隐藏在镇上一间不起眼房子中的金佛山笋壳画技艺,由金山镇中心校美术老师、笋壳画第四代传承人胡德厚默默传承;在石溪镇中心小学,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推动板凳舞发展壮大,把舞步密码从这方寸天地带向广阔世界;三不加酱油工厂的酿造车间里,“三不加”的古训同初心一道被传承,古法酿造的非遗技法传承至今熠熠生辉。
“我的理念就是尊崇自然,笋壳画作品里很少有染色的,基本上都是保持笋壳天然的颜色。”在南川区金山镇,胡德厚老师用短短一句话向团队介绍了他的创作心境。笋壳画的制作过程繁琐,挑选好的笋壳需剥皮去毛,筛选厚度适宜,颜色均匀的笋壳,在描绘刻画进行粘贴,最后烙铁修饰细节,题字镶框,实践队根据老师指导一步步完成笋壳画创作。“用天然的纹理,天然的颜色变化,根据事物天然的生长方向顺着来用它。”按着老师的理念试了试,团队成员不禁发现刻刀边省力了,更惊觉人力修饰融合天然之美的奥妙。
谈及传承,胡老师讲到“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黑白装饰画的一种变式” “这个月我把金丝加在笋壳画上做成掐丝工艺,为了适配试着加了一点颜色。“做这些工艺嘛,不断地要吸收其他的技法,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加丰富”。笋壳画的制作不单单作画,既要熟练掌握绘画、书法等多种技能,又要不断习得新的技术与时俱进。如果说让被自然废弃的笋壳变成画框之内的作品是第一次变废为宝,那么由胡德厚老师为团队成员的作品精加工的过程又是第二次的“变废为宝”,电烙铁在老师手里游走自如,起落间全无滞涩,成了一支最适配的画笔:大笔一挥阴影有了,顺手一落花纹恰到好处,正着写再反过来烙印,抬笔之时竟成了令人动容的书法字。
图为胡德厚老师部分作品。杨宇鹏 供图
图为成员们制作笋壳画。龙歆湉 供图
图为成员作品展示。韩鹏鹏 供图
图为团队与老师合影留念。张一诺 供图
在南川区石溪镇中心校小学,团队成员见到了非遗民俗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人夏传红老师。这项起源于1876年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充满朝气的姿态在校园中焕发新生。穿过挂满板凳龙舞各种奖项的展示长廊,团队来到非遗陈列室。各式各样的板凳龙道具陈列其间:竹篾与稻草编织的传统草龙质朴粗犷,泡沫填充的练习龙轻便灵巧,而专为小学生设计的塑料小板凳龙仅有巴掌大小,红黄相间的鳞片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实践队员们在训练场亲身体验了这项古老技艺。个人舞讲究即兴发挥,队员举起板凳舞起来便觉重心不稳,踉跄几步才勉强稳住;最难的三人穿插舞步中,队员反手穿凳时屡屡卡顿,险些摔倒。“板凳龙舞需要千百次练习,非遗传承的精髓就在‘熟能生巧’四字。”夏传红扶正队员手中的龙具,娓娓道来。
“我们构建了六年梯度传承体系。”夏传红向团队详解创新教学模式:“一二年级通过《凳龙飞舞》绘本和动画了解历史;三年级掌握单人板凳龙操十二式基础动作;四五年级分组创编舞蹈;六年级则学习竹编龙具制作。这套校本课程历时五年研发,走访了二十余位老艺人,将口传心授的技艺转化为系统教材。”如今,非遗传承的种子已开花结果:学校组建的“小龙人”艺术团登上《魅力中国城》、川渝春晚等舞台,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远处,三下乡团队成员正与学生们共舞一条七米长龙,木凳撞击的铿锵声在校园里回荡,仿佛百年前先民庆祝丰收的欢腾,又似新时代文化传承的激越鼓点。
图为板凳龙器材展示。唐泽鹏 供图
图为夏传红老师向成员讲解。崔鸿韵 供图
图为成员与老师一起表演。李淏迪 供图
走进南川区大观镇三不加酱油厂,数千口酱缸整齐排列,头戴锥形竹编帽,宛如大地上的棕色蘑菇群。酱香弥漫中,实践团队成员目睹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不加酱油古法酿造的全过程。“三不加,就是不添加食品添加剂、不添加味精、不添加色素。”工作人员向学生们解释品牌命名深意。他身后的晒场占地3万余平方米,上千只盛满酱醪的陶缸在阳光下呼吸吐纳,等待365天以上的夏日曝晒与冬日捞冰。“这里的水土与气候是上天赐予的天然发酵车间。”原料精选非转基因大豆,仅以大豆、面粉、盐和水四种天然原料配伍。古法酿造的核心在于“时间”二字。从选豆蒸煮、制曲发酵到压榨取油,全程需经历至少365个昼夜。“斗笠帽”下的酱缸内,豆酱在夏日曝晒中浓缩风味,冬季则通过“捞冰”工艺自然析出结晶水分,使氨基酸浓度倍增。工坊实景展区里,浮雕墙生动呈现酿造十二道工序。团队成员跟随指引,在体验区亲手搅拌酱醅,指尖传来的温润发酵热令成员们惊叹:“现代流水线只需几小时的速成工艺,这里却甘守一整年时光。”
2016年,三不加酱油与食醋技艺双入重庆非遗名录,厂区更获评非遗传承教育基地。然而传承人李同华看得更远:“要让非遗自己造血,不能靠输血活着。”2022年5月,企业投入资金启动工坊升级。如今走进园区,三大功能区层次分明:酿造技艺实景展览区全景展示非遗技艺,传统工艺体验区提供酱缸搅拌教学,酿造体验区则让游客自制专属酱油。“厂在景中,景在厂里”的布局,使工业场景蜕变为文旅地标。李同华构建起“农业+工业+非遗”产业链:游客参观完工坊,顺道去大观镇农家乐消费,带动周边蓝莓采摘、珍奇瓜果观光等项目。“乡村旅游像个钩子,勾住人心就带活了农产品。”他展示工坊电商二维码,在线销售让非遗产品远销四川、江苏甚至东南亚。
三不加工坊入选南川首批非遗工坊,李同华仍坚持清晨巡缸。竹笠轻启,他俯身察看酱色变化:“三生万物’的‘三’是无限可能,但初心永远不加分毫。”酱缸静卧山野,非遗传承的根脉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愈发深扎。
图为酱缸陈列展示。吴岱轩 供图
图为工作人员向团队讲解产品。宋美誉 供图
图为成员与工作人员交流产品发展路径。朱宇涵 供图
(通讯员 杨宇鹏 吴岱轩 韩鹏鹏 朱宇涵 唐泽鹏 崔鸿韵 张一诺 龙歆湉 李淏迪 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