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多彩贵州 教育黔行系列报道之五

    清华大学寒假实践支队赴贵州三地开展调研活动
  清华大学“社筑新程·黔韵深行”实践支队为深入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

  

  清华大学寒假实践支队赴贵州三地开展调研活动
 

  清华大学“社筑新程·黔韵深行”实践支队为深入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目标定位等的系列进展与经验,于1月13日至19日前往贵阳、安顺和黔东南进行走访和调研。

  2025年1月13日至19日,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公共管理学院三个院系共14名学生组成的寒假实践支队来到贵州,主要围绕贵州“四大文化工程”背景下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支队成员专业背景涵盖国际关系、公共政策、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专业的硕博研究生,文理结合,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为文旅开发与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联合调研团在中国阳明文化园合影
 

  1月13日至16日,实践支队携手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共同组建“大数据·文旅融合·生态科普”联合调研团,先后前往贵阳和安顺两地开展深入实践。在贵阳,联合调研团走访参观了华为云童话小镇、贵阳生态科普馆、龙井村、中国阳明文化园及六屯镇。通过讲解与座谈等形式,调研团对以华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布局及应用前景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数字技术赋能下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有了直观的认识,对阳明文化对赋能现代化中的转化运用提出不同见解。调研团提出打造特色文创“阳明文化+ip”、提升阳明文化研学程度和海外传播力度、优化周边交通路线等具体举措,助力阳明文化的转化运用。来到城市以外的村镇,调研团通过亲手制作枫香染手工作品,感受布依族非遗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的魅力;在红色文化与温泉产业相结合的“研学经济”中,探讨文旅融合赋能当地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在安顺,联合调研团深入云峰屯堡、旧州古镇和经开区幺铺镇牛蹄关村,围绕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民族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果与经验等开展座谈与实地走访。屯堡文化是贵州“四大文化工程”的建设重点之一,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重大价值。通过与当地文旅局座谈,调研团了解到近年来屯堡文化在文旅产业中创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就屯堡文化的进一步产学研开发、推动相关市际合作等提出建议。结合实地参观考察,调研团对屯堡的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牛蹄关村,调研团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经济振兴,深入村庄,探索民族资源与产业的创新结合路径。
 

  联合调研团在安顺西秀区开展座谈
 

  1月17日至19日,清华大学贵州实践支队前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开展调研,深入了解民族聚居村落的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现状。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通过探索“原住民+新村名+智囊团”三民共治模式,逐步形成了“村‘两委’带头管理、智囊团出谋划策、原住民和新村民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方案。支队成员先后前往当地特色酒坊、乡村书店等进行参观交流,对乌东村巧妙将古朴的建筑风格、独特的文化风情以及苗族图腾纹样融入到产业布局中,以及高度重视文化推广与产品设计在提升村庄形象与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印象。乌冬村充分释放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诗和远方”。在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支队通过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了解了苗族各分支的代表性服饰、银饰刺绣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以及其在现代时装中的创造性改良。支队成员纷纷表示,苗族文化不仅深刻反映了民族的智慧与审美,也为推动贵州地区的文旅融合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清华贵州实践支队在乌东村合影
 

  在南猛苗寨,支队成员们亲身体验了南猛村积分大会的热烈氛围,了解到积分制治理的最新成果,感受到了村民共同参与的乡村振兴模式。在郎德苗寨,成员们通过拦路酒、歌舞表演等感受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据了解,近年来,雷山县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着力推动民族文物、非遗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以及推进文物的活化利用。通过实地走访当地传统村落,支队了解到郎德苗寨在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取得的最新进展。
 

  实践支队在郎德苗寨合影
 

<